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中国灵异事件 > 世界未解之谜大全txt >

还有制造业等各个方面2018新闻大事件摘抄

  • 发布日期:2024-06-17 06:05    点击次数:118
  •   目 录     政策解读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央明确要干这些大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三地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覆盖7000万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炉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  历史性的一天!南海边又画了一个“圈”,有何深意?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  不仅是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更要建智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  大湾区之魂:四大核心城市定位出炉  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大湾区规划重要使命  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泛珠和中国大西南  粤港澳大湾区新亮点:海洋经济成经济新增长点  规划纲要涉金融及产业政策要点  四轮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将这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点题科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等四类产业成为“新支柱”  这条通道很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粤港澳大湾区支持香港探索“再工业化”: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金融开放创新  粤港澳一体化: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限制     学者评论  谭浩俊:粤港澳大湾区跻身世界一流湾区需从三方面发力  张敬伟:粤港澳大湾区将为全球湾区经济提供新标本  彭芳梅:规划纲要指明大湾区发展使命     区内建设  推进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平台建设:专家建议打造飞地管理  大湾区之城:佛山该如何升级  香港特区政府: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泛珠对接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泛珠这几个省想这么干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     研究探讨  大湾区之鉴:粤港澳凭什么比肩国际一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能遇上哪些阻力?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政策解读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央明确要干这些大事     简介: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大湾区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空间布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发展特色城镇。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科创方面  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  基础设施  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  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产业方面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金融方面  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  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  教育方面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  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人才方面  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  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  旅游方面  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  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  探索开通澳门与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出行方面  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进一步完善澳门单牌机动车便利进出横琴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完善粤港、粤澳两地牌机动车管理政策措施,允许两地牌机动车通过多个口岸出入境。  规划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大湾区建设中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央视新闻2019-02-18)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三地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简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强调, 将积极履行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18日就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表谈话。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全文公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将积极履行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做好各项任务,推动规划蓝图中的各项美好愿景落到实处,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增进粤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新华网2019-02-18)        覆盖7000万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炉     2月18日晚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终于发布。《纲要》分为十一个章节,涵盖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等宏观部分,也确定了创新合作、基建体系、产业融合等微观方向。全文约2万7000字,事无巨细地对大湾区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数据显示,大湾区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  《纲要》提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要》一出,当即引起广泛热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火速采访多位专业人士,解读《纲要》的亮点与突破之处。  精准定位城市区域分工  《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究竟什么样的湾区称得上世界级湾区,需要什么条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下一步,怎么能让广东达到港澳一样的人均GDP水平、治理水平或者国际化水平,我觉得未来40年要非常努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  在他看来,如果广东的发展水平——包括现代化水平、法制化水平、市场化水平等达到港澳的水平,就是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原因非常简单,香港的经济自由度连续25年世界第一,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在货运方面已经长期世界第一。香港的营商环境世界第四,香港的投资环境非常开放。实际上香港很多的指标都是世界第一。什么叫世界第一?就是东京、纽约、伦敦统统做不过它,世界第一就是中国人加上好制度。粤港澳都是中国人,下一步怎么能在好的制度方面向高标准看齐(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张燕生认为,《纲要》对各个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定位非常精准。比如极点带动,实际上就是三个极点: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详细看,就是香港的金融和深圳的创新,广州的商贸和佛山的传统制造业,澳门的文化娱乐和珠海的绿色经济,确实可以形成三个非常不同的极点。  比如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实际上是凸显了香港“世界级的优势”。香港的金融、航运、贸易、航空枢纽属于世界级,整个大湾区规划,就是非常明确要巩固和提升香港这几方面的优势。  再比如深圳,它的国际科技创新优势非常明显。用一个指标衡量就是研发强度——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13%,香港的研发强度是0.76%,广州是2.5%。从创新角度来讲,香港和广州都没有办法跟深圳比;而7个重要节点城市,在制造业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且经济规模在那儿。  这正是珠三角地区的特点——差异化分工的特色非常明显,可以说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差异化都没有粤港澳那么大。因此,强强联合的这种综合优势也非常凸显。“我认为《纲要》极大地尊重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差异化分工定位。”张燕生补充道。  政策详实程度超预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分关注。2月18日《纲要》发布后,罗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份规划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一些表述在以往的规划中也曾涉及到,他认为真正的亮点有五个。  第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意义。罗彦认为,《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新实践探索,港澳地区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是这个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二个是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方向,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管是产业还是社会领域,亦或者是其他相关合作领域,创新发展都是《纲要》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罗彦称。  第三个是宜居生活圈概念。在罗彦看来,宜居生活圈,实际上把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的人文、文化、休闲等各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增加了大湾区在宜居这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个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些重点平台的建设。比如前海、南沙、横琴自由贸易区,以及以这三个重点平台为基础,涉及到的五六个其他城市,如江门的大广海湾,东莞的滨海湾地区,中山和南海等。这几个地方都是通过协同来发展,并且是重点战略平台。  第五个则是《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引擎,对于“京津冀”“长三角”来讲,目前都没有这样的表述,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确是一个多中心引擎带动的发展格局。  此外,《纲要》中还有一些超出罗彦预期的部分。例如,宜居生活圈涉及的政策非常详实。罗彦认为,这部分内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现在才出台的主要原因。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在如何打破粤港澳三地在人员流动方面的制度瓶颈,在实现便捷就业、创业、养老等方面花了非常多的精力。  罗彦进一步分析指出:“《纲要》中还说明了粤港澳如何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支撑地区,如何联合走出去的相关内容。包括对外联合投资,进行园区建设,如何把香港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的金融投资平台。并且,《纲要》也拓展了香港的定位,明确了香港地区在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作用以及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纲要》在如何进一步巩固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的预期,但也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亮点突破在四个“度”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南是《纲要》的参与研讨者之一,他对这份《纲要》有着深刻的认识。2月18日晚,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有四大亮点和突破,体现在四个“度”上,即:温度、高度、广度和深度。  第一是温度。《纲要》是惠商与惠民的结合。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支持粤港澳地区合作的形式都是投资为主,是“惠商”。现在,国家支持不再局限于投资方面,《纲要》也对民众的优质生活圈、老百姓的生活等方面作了很大篇幅的介绍。其中,包括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宜居宜业等,这些都是跟优质生活有关系的,与“惠民”相关。“这就表明,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支持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讲看,这个规划对各个群体的人都是有温度的。”张光南说。  张光南表示,《纲要》的第二大亮点是高度。在他看来,过去的粤港澳合作是区域之间的合作或者是产业合作,而如今却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合作,所以是有高度的。  《纲要》的第三个亮点是广度。张光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这是因为这个纲要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还囊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所以覆盖面是非常大的,十分全面。第四个亮点是有深度。这个深度是每一项发展都不再是概括性的、宏观性的内容。它会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很具体的政策性、突破性的内容,为下一步的实施提供依据和方向。  张光南总结道,在他看来,《纲要》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粤港澳区域层面还是粤港澳市民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有教育,也有医疗,还有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如果对应到部委的话,应该说所有部委相关的管理部分都包括在里面。《纲要》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首先是从区域合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融入了国家大局,助力国家发展,同时国家也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其次,纲要在粤港澳过去40多年的合作基础上,为三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带来了新的契机。因为随着合作的深入,一定会存在一些“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域之间的协调问题。《纲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比较容易实现这些方面的政策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2019-02-19,任芷霓、陈鹏丽、邱德坤)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     编者按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迅速引来各界高度关注。其间透露了怎样的政策信号?未来的大湾区建设蓝图将怎样展开?本报今日专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敬请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步入全面共融发展快车道     蓝图绘就,粤港澳蓄势全面共融发展,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驶入快车道。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定位上,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经济、体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  区域共融: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张蓝图描绘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纲要》指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从区域面积看,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珠三角的升级版,有“两区九市”,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的9座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和肇庆。数据显示,这11座城市的GDP总和约1.3万亿美元,就经济体量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已与加拿大相当,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实力不容小觑。  这么大的区域具体要怎么融合?《纲要》提出,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进一步来说,就是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发展特色城镇,建设智慧小镇,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正如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研究员邓江年向记者所言,《纲要》把大湾区当作一个大区整体规划,着力于解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协调问题,推动系统性改革。这是一大亮点。  产业共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细读《纲要》,这其中有四大“要点”值得关注。  一是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  三是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金融方面也将有重大改革,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四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纲要》提出,要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相当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是中国并有望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如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协同发展?在今年初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进行了热议。  “粤港澳大湾区应是市场一体化的大湾区,是市场规范化的大湾区,是市场化、法治化的大湾区,11座城市相互之间必须形成共生融合发展的理念,建设共存优化合作的环境,创造联通联动发展的条件,克服并避免以邻为壑、互相掣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提案建议,在国家政策引领和中央政府协调下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推进委员会”,由11座城市的行政首长组成,实行主席轮值制度,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以共生同存理念为指针,以整体对外拓展全球化大市场为目的,发掘区域协同发展的潜能和优势,完善一体化共商、共建、共享的统筹推进机制。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此前也曾表示,要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粤港澳合作,把合作重点拓展到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上,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建设更多国际合作平台,一起迈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  蓝图已绘就,粤港澳大湾区步入全面共融发展快车道。  (《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2月20 日,张娜)     粤港澳大湾区:重塑珠三角空间发展格局     备受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日前正式公布。从短期看,规划对市场的作用已经显现;从长期看,规划明确了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核心引擎,必将重塑珠三角的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有5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其中,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关键、是实现其他战略目标的基础。  城市群一般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高度一体化的特征,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规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首先,《纲要》明确,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重要节点城市,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  最后,发挥珠三角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纲要》还明确了四个中心城市的定位: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深圳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对四个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实际上就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它不仅能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好人居环境的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及规模效应的形成,从而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可以说,产业布局的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2月20 日,段树军)      粤港澳大湾区:勾画全球经济新引擎愿景     2月18日,中央中共、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纲要》勾画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经济新引擎的发展愿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淡化了经济增速,改革和创新放在首位。  优势互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对本报记者表示,《纲要》勾画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经济新引擎的发展愿景,其覆盖的广东、香港和澳门在科技、金融及旅游等行业的互补优势已为区内经济合作带来了强大动力。在政策指引下,区内城市能更有效地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本报记者表示,《纲要》作为顶层设计,在大方向上虽已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但有关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将由国务院各部门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再行磋商之后,才逐步推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各国科技发展水平更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承载着国家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步伐,向全球生动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勃勃生机。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令粤港澳大湾区脱胎换骨,不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社会进步,还将成为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区域发展的典范。  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杨畅对本报记者表示,《纲要》并未涉及经济增速范围,表明粤港澳区域的发展不能简单以经济增速来考量,完善国家战略意图才是重点。同时将创新和改革放在了首位,明确“创新驱动,改革引领”,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远期目标也提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表示,在现有城市圈的基础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再深入发挥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作用,打造A字型的湾区龙头城市格局。《纲要》强调要探索有利于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地区跨境流通的政策,包括:鼓励粤港澳机构参与国际科创合作,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对港澳有序开放广东省的科技基础设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香港私募参与大湾区科创企业融资,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中的作用。  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有望提速  “开放有望成为亮点,主要体现在金融、医疗、教育等方面。”杨畅认为,尤其是“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等内容,都有可能对内陆相关领域形成影响。  梁海明表示,未来大湾区的银行、金融机构能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更是初创企业的“血液”,如何有效地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创业是大湾区的挑战之一,尽管初创企业遭遇“资本寒冬”的实质,并不是缺乏资金,但在现行体制下,大湾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对贷款给初创企业是爱莫能助。初创企业因为其“轻资产”的特性,通常很难给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抵押并获得用以发展的贷款,往往靠稀释股份去获得融资。但股权被稀释过多,则有可能让初创企业过早失去未来扩大规模的重要倚靠。他建议,大湾区可以成立类似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硅谷银行的机构,令大湾区版的SBA、硅谷银行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根发芽,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政府、银行和金融机构可考虑设立专门为初创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突破过往政府拨款、税费优惠等支持模式,考虑建立平台式的融资模式,从专业评估科技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出发,既为这些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又为区内有意投资新兴行业的资金,乃至于全球看好中国新经济的资金,提供高回报的投资渠道。  李超表示,《纲要》高度强调加快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如提出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提出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提出研究优化香港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政策,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相关措施有助于提升大湾区一体化水平,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对于促进开放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纲要》提出,到2022年,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杨畅表示,向心集聚有望加速。《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其定位,四大中心城市略有错位,香港“国际大都会”、广州“国际大都市”,更加侧重综合性城市定位,澳门相对侧重“旅游文化”,深圳重点打造“创新创意之都”。结构调整仍是重点,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与中央坚持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一方面是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可以预期的是,除粤港澳规划之外,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有望相继发布,共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李超表示,湾区产业基础好、类型完备,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耦合协调度高,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产业占据湾区制造业的龙头地位。高端制造业是国家的重要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9年要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自己的产业基础,湾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为高质量增长提供坚实支撑,看好与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相关的投资标的。  (《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2月20 日,刘慧)     资料链接     简介: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简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战略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02月20 日,童彤据公开资料整理)        历史性的一天!南海边又画了一个“圈”,有何深意?     万众瞩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18日出台。这份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覆盖香港澳门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珠三角9市,包括7000万人口,2017年经济总量约10万亿,相当于一个俄罗斯。  40年前的经济特区,引领改革开放的先河,如今南海边画了一个更大的圈,于国于民意义何在?  长安君通过三个关键词来解读——  “整合”  改革开放40年,粤港澳间因为优势互补,产生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众所周知,这一区域即便没有“大湾区”这个响亮的名头,也早已形成了让世界瞩目的都市群——  在生产上,从港资北上“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到“自贸试验区”,香港成为珠三角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的管理中心和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而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基地、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生活上,回归后港澳居民到珠三角消费、度假、定居、养老,而珠三角居民赴港旅游消费也大幅增加。跨境人员流动日益密切,香港-深圳边境的口岸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口岸。  但,就像规划纲要指出的那样,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这样的优势互补更像是积木搭成的美丽城堡,规划纲要则是要通过深度整合浇筑一个坚实而全新的发展基础。  规划纲要中优化空间布局到生态文明建设,从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都是将粤港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简单的跨地经贸合作将走向立体的区域协同创新,粤港澳的产业基础、创新要素将在规划纲要的框架下进行深度的整合;组织跨地生产链将走向共建优质生活圈,合作从生产延展至民生建设的一体化提升;事项性合作走向构建要素流动的统一市场,促进要素便捷流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优势互补只是各有精彩,深度整合才能让发展和创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缔造粤港澳共同的未来。   “开放”  大湾区到底是个什么样?  打开搜索引擎搜索这个新名词,出现的都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地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说这些湾区是世界上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地方,并不为过。  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中国湾区的目标不是与这些世界列强争雄,而是起到和他们一样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  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经济制度、法律体系、行政体系各不相同,放眼全世界这样的湾区绝无仅有,协同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放在国家层面规划的原因。  为什么一定要选这个最“难”的地方规划?  因为粤港澳承担着连接中国和世界的使命。开放,始终是这片区域的关键词,从古至今这里都扮演的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角色、特殊角色。历史上,广州是中国2000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和澳门则先后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口岸。  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粤港澳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连接世界的枢纽。当下,香港和澳门,作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是内地的“超级联系人”,他们将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  在规划纲要中,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的新使命,在“一带一路”中找准自身双向开放的定位,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40年前中国改革的先行之地再出发,首先开放的大门将随着规划纲要的落地进一步敞开。  “稳定”  作为一个区域概念,中国从北到南,沿海都是“湾区”。  展开中国地图,不难发现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闽三角、北部湾,这些沿海地区都市群林立,他们似乎都能称做“湾区”,而唯独粤港澳与众不同。  有人说,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不是“湾区”而是“粤港澳”。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个区域在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和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历史使命中承担特定的角色,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城市群最重要的区别。一国两制,“两制”的基础是“一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理应放到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通盘考虑,为发展作出贡献,享受发展的红利。  规划十分明确地提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定位: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庞大的消费市场、雄厚的产业基础、众多的就业机会将与港澳深度融合,解决港澳尤其是香港现有的社会矛盾。通过开放更多就业领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港澳各类居民到此就业、生活,给港澳青年以美好生活选择权,吸引他们向心发展。并能向台湾释放出强大的示范效应。  承载历史赋予的机遇,承载一代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相比40年前,今天南海边的这个“圈”画的更具有全球视野,面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参考消息》2019-02-19,长安君)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其中,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纲要》明确,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发言人指出,根据《纲要》,香港与澳门、广州和深圳并列为中心城市,并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表示,《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了明确的路径,也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这个指引可以更好的打开港澳的发展空间。他认为,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纲要》明确,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新兴产业方面,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  王福强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完善的市场信用、清晰的政商关系、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惯例、高端服务业支撑和发达的国际联系通道。大湾区是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其任务不仅仅是区域内的“一亩三分地”的发展,而是带动我国西南、华南,甚至辐射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纲要》显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纲要》同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对此,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纲要》作为顶层设计,在大方向上已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但由于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条件下建设的,还需要许多政策的具体执行措施。梁海明说,湾区内部如何成功推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经济参考报》2019-02-19,梁倩、王攀)        不仅是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更要建智慧城市群     简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而后面连接的规则对接与融合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这五大战略定位都落实下去后,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的超大规模的综合性湾区,这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湾区的最大特色。  “东京是产业湾区,纽约是金融贸易湾区,旧金山是科技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将兼备其他三大湾区的功能。”胡刚说。  《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包括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四个方面。  其中,港口、机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等交通体系的建设都早已在推进之中。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量”上已经位于全球湾区之首。  去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与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建设中的虎门二桥、深中通道,以及正在进行前期筹建的莲花山过江通道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跨江通道。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联通和软联通,自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提出以来,推进的最快就是硬联通,这不仅是因为它最容易突破的,也是因为能最快让老百姓受益。  《规划纲要》还将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建成智慧城市群、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等内容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并要求加快推进。  胡刚表示,大湾区本质上就是扩大了的超级城市,那么这个“城市”要宜居,当然就不仅仅需要交通,还需要好的生态、能源,以及现在非常重视的智慧城市建设。  “这几年,大基建的概念在不断拓展,很多区域规划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雄安新区也把智慧城市、生态工程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基建还能拉动投资,抵抗经济下行的压力。”胡刚说。  与此同时,涉及跨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研究时也要跳出跨境的视角,发挥好跨境设施的系统效益,要综合考虑两个城市内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以全局的、系统的眼光,站在深港两地交通大系统的角度统一规划。  此前,在深圳创新研究院举办的一次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上,有深圳学者以深圳湾口岸为例,“深圳湾大桥建设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跨过来之后在深圳却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深圳西部通道的功能发生变化之外,恐怕还与当时对与深圳西部地面交通体系的衔接考虑不够有关。”  胡刚也表示,基础设施建起来只是第一步,后面连接的规则对接与融合才是关键,这些软件才是真正的考验。  “比如,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是好事,但是在上面跑的车却不多,因为有牌照限制、有跟港澳对接的机制问题还没有解决。基建是内地发挥政府优势的最好体现,而将港澳的市场优势跟内地的政府优势结合起来,在大基建的层面上互相融合,才会让大湾区更有活力,发展的更好。”胡刚说。  (第一财经网2019-02-19,冯芸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     简介: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8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要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新华社2019-02-18)        大湾区之魂:四大核心城市定位出炉         令人望眼欲穿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终于在几度“爽约”之后,于2月18日公之于众。  这片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7000万人的区域,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今,它将再度开启一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框架下的融合试验。  根据这份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而《纲要》最重要的看点之一,就是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分工协作进行“顶层设计”。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的话来说,“这个规划极大地尊重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差异化分工定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纲要》全文发现:从提及频率来看,四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可见一斑:其中,香港被提及102次,澳门90次,广州41次,深圳39次。与此同时,珠海也被委以重任,共被提及20次。此外,佛山被提及9次,惠州6次,东莞8次,中山9次,江门7次,肇庆5次。  从这一数据也可看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龙头”地位毋庸置疑。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湾区内的大小城市,都将在这份“总纲”指导下,展开金融开放、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等工作。那么,11座城市将如何担当重任,又将如何改变大湾区城市格局?  四大中心城市《纲要》提出,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排在首位: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责任重大。香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短板也很明显,即成果商业化能力不足。为此,《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香港金融服务功能,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此外,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将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  澳门: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紧随香港之后,澳门在《纲要》中也屡屡被点名,达90次之多。  澳门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由于体量过小,经济总量并不突出。而且,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旅游业和博彩业。以2017年数据为例,澳门GDP为3102亿元人民币,其中博彩业就占据半壁江山,达到49.1%。  为此,《纲要》对澳门也提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定位:  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产业布局方面,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广州: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地位自然不容小觑。  根据《纲要》,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在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方面,《纲要》重点提及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及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其中广州独占两席。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纲要》透露,将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而在上月公布的《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也有“规划研究广州第二机场”的表述。  此外,《纲要》还提出,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深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扮演的角色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纲要》提到,不但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还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  此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上,支持深圳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  重要节点城市,《纲要》还提到,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珠海: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海成为唯一与香港、澳门陆桥连通的城市。根据《纲要》,珠海还将增强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此外,还将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稳步发展跨境直升机服务,建设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与澳门隔江相望的珠海横琴岛,占尽地利。《纲要》将“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作为单独一章列出,其中重点提及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重大平台开发建设。例如,将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统筹研究旅客往来横琴和澳门的便利措施,允许澳门旅游从业人员到横琴提供相关服务。  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  佛山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优化产业布局,《纲要》提出,要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并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 珠三角九市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比如,《纲要》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搭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人才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互通的桥梁。  佛山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发挥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惠州:探索开通海上旅游航线  《纲要》提出,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惠州作为为广东海洋大市之一,西邻大鹏湾,西南邻香港,东与红海湾相接,南连广阔的南海。此次《纲要》提及,将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此外,还将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东莞也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城市,《纲要》提到,要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提出,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方面,东莞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具体而言,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中山:深度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  《纲要》提到,要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具体到中山,作为孙中山的故乡,文件中提到将支持其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珠海、江门、中山同处珠江西岸,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其他广东城市相比,与澳门地理位置最接近。《纲要》提到,将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展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空间。  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此次《纲要》中提及,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纲要》还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肇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纲要》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将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具体到肇庆,《纲要》提出,将适时开展广州经茂名、湛江至海安铁路和柳州至肇庆铁路等区域性通道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进一步延伸的可行性。  同时,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高水平打造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每日经济新闻》2019-02-19,刘艳美、杨欢)        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大湾区规划重要使命     简介:专家表示,从整个规划来看,里面有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首先是政治使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这是最核心的任务,接下来就是为此依次要做的几个事情。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城市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有分工也有协作。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整个规划来看,里面有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首先是政治使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这是最核心的任务,接下来就是为此依次要做的几个事情。  “包括三地融合以及在融合基础上的合作,共建一些合作平台。最后,就是几项重大任务要完成,比如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优质生活圈、为‘一带一路’提供支持等等。”丁力说。  与此前普遍称“广深港澳”有所不同的是,《规划纲要》将四个城市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港澳广深”。  《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纲要》还明确了这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核、多圈、叠合、共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港澳广深四大城市共同构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每个城市本身现有的优势、发挥的功能就是互补的态势,并非中央政府凭空通过行政手段来强硬划分。  “既然是内生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所确定的,那么就有条件有底气去实现这个定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央提的是极点带动和轴带支撑,四个层面是个整体,最终会形成网络化的城市体系,所以城与城、城与乡之间都要融合。”陈鸿宇说。  丁力表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大湾区最重要的政治使命,因此港澳的重要性超过广深。这一点在规划里其他方面也有体现,比如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起来,二者结合起来走向国际市场,这里面服务业具有更强的主导性。  “广东应该有这样一种担当与胸怀——港澳之痛就是大湾区发展之重。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如果单从区域的层面,四大城市很难分出高下。”丁力说。  今年1月,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的发展已迈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这个新时代、新阶段,港澳仍然有其特殊的地位,仍然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张晓明举例道:在金融方面,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未来可以继续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内地金融开放与改革需要继续借鉴香港经验、与香港合作,“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就是很好的先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互联互通,推动内地资本市场与香港接轨、协同发展。  “再比如,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实行产学研结合。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世界工厂,可以将香港高校里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比较好的格局就是,香港侧重搞研发和金融等服务,广东侧重搞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从而共同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一条龙的区域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张晓明说。  (第一财经网2019-02-18,冯芸清)        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泛珠和中国大西南     简介: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18日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引领泛珠、带动大西南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纲要提出,要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其中,在极点带动方面,要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纲要提出,要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加快大湾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大要务。纲要提出,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根据纲要,未来要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同时,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大的区域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尤其是上游的贵州、云南,中游的江西、湖南等地,近几年经济增速在各省份中名列前茅。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充足,优势十分明显。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承接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量的产业转移落地,经济也随之高速增长。近几年来,长江中上游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从发展潜力来看,这一区域尤其是西南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山地多、平地少,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镇化、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目前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中期。  不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也意味着未来这些区域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随着包括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这一区域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数据显示,2018年云南和贵州的经济增速都位居前三位,江西、四川也都超过了8%,位居前列。  周边地区抢抓机遇  实际上,目前周边几个省份也纷纷加速对接大湾区。广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南宁经玉林至深圳至香港高铁。打造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等平台。支持贺州建设东融先行示范区、梧州建设广西东大门、贵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城、来宾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城。  今年2月11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主持召开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发展有关工作。  会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对于加快西江经济带崛起,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区高质量发展等都是重大利好。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和相关市要紧抓机遇,主动做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规划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广东方面沟通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推动力,促进更多资源和要素向我区流动,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泛珠区域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广西而言,要发挥对东盟合作前沿的战略作用,也需要加快与粤港澳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对接。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从目前来看,在我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单靠广西的力量显然不够,如果把广东与广西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与东盟合作,以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今年江西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今年江西将积极“南下”“东进”,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南昌、吉安、赣州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区,将赣州建成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将上饶、鹰潭、抚州、景德镇建成赣浙、赣闽、赣皖开放合作重点区域。  其中,位于江西南大门的赣州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1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74.25万人,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不过,由于山区较多,赣州地区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未来,随着赣深高铁等快速通道的建设和运营,将极大促进赣南地区、江西与粤港澳的对接,加速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步伐。  在湖南,去年《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获批。湘南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方案》提出,示范区要构建示范区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建设面向珠三角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康养基地。  (第一财经网2019-02-18,林小昭)        粤港澳大湾区新亮点:海洋经济成经济新增长点     简介:《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近年来,中国正加速挺进“深蓝”,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是如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在“湾”字,有着天然的海洋属性。为此,《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纲要》提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  其中,海洋经济在广东省的地位向来举足轻重,并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8万亿元,年均增长11%,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占全省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经过深入调研,广东省形成了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海工装备方面,广东省要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超级产业,以重大专项为牵引,着力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设计研发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估算,广东全省“十三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所需总投资约800亿元,经过5—10年的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将每年为我省GDP创造约1000亿元的增加值。  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对广东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东省科研团队已攻克砗磲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幼贝)生产技术、绿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建成了“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海洋生物医药制品、海洋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等取得重大进展。  在海上风电方面,广东省将突出海上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以三峡集团、中广核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为首,正在积极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未来广东省将逐步形成海上风电“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按照规划,到2020年底前广东省要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投产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拉动投资上万亿元。  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已在南海海域成功试采天然气水合物,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  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未来的发展,广东省提出,到2023年,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到2030年实现产业化发展,初步建成年生产能力约10亿立方米,带动钻采、生产、储运、支持服务等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此外,广东将重点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滨海城市和海陵岛群、川山群岛、万山群岛、大亚湾中央列岛、南澳岛、湛江湾六大岛群的滨海旅游业,以珠海横琴长隆海洋世界、阳江海陵岛“南海一号”等精品旅游线路为突破口,培育国际精品海岛休闲旅游品牌。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钱宏林此前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发展的再次升级,南海分局将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粤港澳三地提供技术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纲要》特别指出,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在保障珠江河口水域泄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澳门科学编制实施海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与此同时,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和金融服务的优势,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  (第一财经网2019-02-18,林春挺)        规划纲要涉金融及产业政策要点     金融资本市场开放  1、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2、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3、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它风险管理工具。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4、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  5、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6、支持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按规定共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  7、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服务大湾区建设发展。  8、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务境内外客户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  9、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允许科技企业区内注册、国际经营。支持在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保税研发业务。  10、支持在深圳前海设立口岸,研究加强与香港基础设施高效联通。  产业支持政策  1、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3、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  4、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5、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6、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7、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  8、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9、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应用。  10、推进粤港澳物流合作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支持澳门加快建设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  11.推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12、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13、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信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  14、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15、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游,合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发展面向国际的邮轮市场。  16、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   (香港商报网2019-02-19)        四轮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将这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简介: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未来产业的升级和高端化十分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18日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粤港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其中,近年来珠三角9市的转型升级成效不断显现。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在2008年金融风暴中受到很大的冲击,自此之后就开始大力转型升级。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下,企业纷纷加大了研发投入,调整最早,力度最大,这几年广东在创新驱动的成效上逐渐显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肖鹞飞说,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转型升级起步较早,成效也比较明显。很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也比原来大幅提高,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成效正在不断显现。“比如珠江东岸的智能手机出口,已经是出口产品的大头,在全省都很重要。”  展望未来,纲要提出,大湾区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中信建投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 300 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区域内产业分工较为完善。其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或将是粤港澳大湾区蕴含的产业机遇。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泛的产业结构,除了拥有大量 高新技术产业之外,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这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 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健全,这为研发、物流、金融、 信息技术、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优质生活圈的建立也意味着休闲旅游、养老、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性服务业也将迎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科技与创新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因素。  先进制造业是基础  这其中,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制造业是大湾区的基础。纲要提出,要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大湾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制造业的布局方面,目前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分雄厚,是全国信息产业最强的区域。而在珠江西岸,则主要是装备制造业,两者构成了大湾区实体制造业的强大支撑。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彭澎分析,装备制造业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机器人、轨道交通等众多领域。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目前中国在建地铁规模世界第一,地铁建设已经扩展到很多地级市,我国的轨道交通设备也在不断出口。因此轨道交通产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业,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还可以出口,是广东“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内容。  纲要提出,将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此外,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  彭澎说,目前珠三角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因此在智能化这一块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认为,目前大湾区发展制造业,必须一手抓市场,继续做大做强;一手抓高科技,占据市场制高点,提高知识技术含量。  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未来大湾区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同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例如,作为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广州近年来正在积极发力IAB产业。“IAB”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英文简写。近年来,以GE生物产业园、思科智慧城等为代表的创新园区在广州加速崛起。广州计划到2022年,全市IAB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总规模超100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超7000亿元、1200亿元、1800亿元。  四轮驱动新格局  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大湾区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形成四轮驱动的格局。  这其中,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金融业的发展成为一大重点。未来大湾区将加快建设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具体定位方面,将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除了金融业,大湾区将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此外,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也是大湾区未来着力的一大重点。纲要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把海洋经济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并提,也凸显了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过往很多机构分析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时,往往忽略了这一块。但没有海洋,就不能叫大湾区了。”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海洋经济对大湾区发展至关重要。海洋经济包括了海洋渔业、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本身能源开发、海岛旅游等多个方面,发展空间很大。  去年11月,广东印发《广东省海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下称《规划》提出,广东将打造世界顶级海岛休闲旅游集群,打造20个滨海海岛旅游目的地,培育近200个休闲旅游用岛。  “为什么大家要舍近求远跑到马尔代夫、帕劳等地去旅游,广东本来就有很多海岛可以好好开发。”彭澎分析,现在海岛游市场火热,粤港澳是很大的客源地,而且本身就有很多海岛,海岸线很长,有些海岛很有旅游价值可以好好开发。但目前大湾区、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在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  纲要提到,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  (第一财经网2019-02-18,林小昭)        粤港澳大湾区点题科创: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等四类产业成为“新支柱”     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终于靴子落地。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到2022年将基本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  如何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规划纲要》作出系统部署。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科技”一词在《规划纲要》中出现次数高达74次,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  至于哪些产业将迎来利好,《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有系统性布局,其中提到的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等先进制造业;5G、生物技术、基因检测、北斗卫星应用、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被定位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受访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城市、经济及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必答题。市场普遍认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为这一区域创造出诸多产业机遇。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此前官方文件或口径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有了一些“新变化”。  2017年在香港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大湾区定位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同时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大目标。  此番,《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定位,依次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换言之,新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两个战略定位,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到了其他三个战略定位之前。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分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具体定位的支撑。  陈鸿宇曾对纽约、东京和旧金山等国际一流湾区进行深入调研,他发现,这些湾区的深层次发展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本身就是国际级的科创中心”。他认为,建成国际级科技创新中心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发展目标,也是其重要的战略定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也表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被提到靠前位置有其深意,也恰如其时。  “究其根本,粤港澳三地合作的一个关键节点是互利共赢。”申明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下,香港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而广州要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也要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引领作用。这充分说明,三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科技创新。”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各有优势。以深港为例,香港拥有高水平的基础研发能力,仅全球大学100强中就有5所在香港;而深圳则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转化速度甚至被外界略为夸张地表述为“仅需一个月就能搞定研发成果的落地”。  建设全球新兴产业策源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如何建设?《规划纲要》主要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和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部署,强调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规划纲要》针对四城有诸多具体部署。其中,将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等。  同时,广东方面亦有许多落点,如将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将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等。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并且突出基于此的广东对港澳科创的支持和推动。这主要体现在,允许港澳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港澳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原则,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广东科技计划等。  申明浩分析,近年香港一直在科创方面有所探索,但始终没到位,如今大湾区建设将为其提供新的助推,而更高层面,科创是三地共同追求,但任一城市都难各自为战,未来通过强化协同,方能推动大湾区科创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  陈鸿宇认为,理解大湾区需先理解港澳优势所在及如何发挥,香港科创优势释放和能力发挥,方能形成引领和有效促进科创中心建设,并借此带动大湾区协同发展迈入深层次。同时,也将提升香港的经济活力、推动产业升级等。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为这一区域创造出诸多产业机遇。除上述平台、园区所涉产业外,《规划纲要》还对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有系统性布局,包括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等先进制造业;5G、生物技术、基因检测、北斗卫星应用、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经济,呈现出“四轮驱动”布局。其中,特别提到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大湾区产业基础完善雄厚,并且近年如深圳、广州等城市在产业升级上有不小成效,结合未来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带来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效应预判,上述产业有望迎来逐步突破和发展壮大。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02-20, 李振、杜弘禹)        这条通道很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简介: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来说,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已经颇具基础  根据纲要,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如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提出,要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等方面着手。  这些都有赖于三地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实上, 三地的合作已经颇具基础。  就以深港为例,两地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两相结合势必会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香港有全球排名靠前的高校,全球大学100强中有5所在香港,一座城市集中了这么多知名高校,这在全世界来说都颇为罕见。这也表明,香港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而深圳,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转化速度甚至被外界略为夸张地表述为“仅需一个月就能搞定研发成果的落地”。在此背景下,双方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  深港两地已经进行了新探索。比如说,早在2017年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将面积约1平方公里、原属深圳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科创为主轴,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以及相关高端培训文化创意和其他的配套设施,目标是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河套。  此前,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在深圳的一次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论坛上说,河套地区可以打造为一个“特别合作区”,探索一些制度上的突破,哪一边的政策好就用哪一边的。比如说,采用香港的低税率和深圳的科技优惠政策等。用这个能够同时享受两边政策红利的特殊区域作为特殊平台,把它打造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化的一个科技研发基地。  与此同时,广东省也在全省范围内打造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合作。2017年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根据该规划,广深科技走廊涉及广州、深圳、东莞。  《规划》依托“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建设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度约180公里。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重要空间载体,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多节点包括37个具有一定创新基础的园区、合作区或总部基地等,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节点,总面积约46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49平方公里。  2018年3月,广东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和深圳,是珠三角两大创新引擎,但它们之间,创新要素流动不那么顺畅。广州集聚了广东省众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深圳则在应用研发领域集聚了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把这两头通过一个“廊道”连起来,中间再加上东莞制造业的优势,就能让这个区域的创新要素很好地流动和聚集。  科技创新走廊城市增加  随后,该科技创新走廊的范围扩大。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以下简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这意味着广深科创走廊进一步延伸至港澳,并最终形成环珠江口的创新环道。  此次纲要也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要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还应该如何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全球湾区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湾区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韧性。目前,在产业基础、国际知名高校数量、全球知识产权的密集度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均初步具备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特别是香港和深圳,香港具备国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队伍,深圳具有全球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如华为、中兴、以及腾讯等。”  他补充道:“未来发展上,一是要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在政府层面,需要加强对创新科技的规划和资源的统筹力度。二是要建立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共识,不能单纯地单打独斗,要以湾区为中心和大局,才能真正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在企业层面,更需要突破目前很多制约创新要素流动、以及相关科研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协同创新。”  (第一财经网2019-02-18,王玉凤)        粤港澳大湾区支持香港探索“再工业化”: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简介:发挥香港在创意设计、科教资源的发达,以及具备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优势,融入大湾区。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粤港澳大湾区观察人士称,香港“再工业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并且要依托大湾区制造业体系的支撑,在先进制造中寻求香港机会。  “再工业化”赋能香港经济  纲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优化制造业布局上,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援引了一组数据:以2017年为例,香港GDP为2.66万亿港币,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92.4%,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仅占2.5%,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9%。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到2017年只剩下95500人,仅占香港就业总人数的2.5%,而占本地GDP的比重则大幅下滑至1.1%。  曹钟雄直言,相对于纽约、伦敦的工业,香港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较为单薄。纽约当前依然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之一,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均居全美首位,机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 “再工业化”,对香港的经济赋能,提升香港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曹钟雄认为,香港重回传统制造或者说独立发展自身工业体系的可能性不太大。香港“再工业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发挥香港在创意设计、科教资源,以及具备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上的优势,融入大湾区,服务大湾区。如香港多所大学的数学系、电子工程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均进入世界前30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几乎是当地学界的共识,香港“再工业化”可以走高端化路径。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香港缺少土地空间,但是可以在香港发展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不一定走规模化路线,但可以打造成示范基地。”  彭澎也认为,香港的“再工业化”还有两条可行的路径。“当年香港的工业产业大多转到珠三角了,而在香港房价地价居高不下的现在,再回归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香港可以和珠三角合力打造产业园,将后端某些工序放在产业园,比如说把手机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包装放在产业园,这样可以避开某些贸易壁垒,货物可以发给贸易保护主义较为严重的国家。”  彭澎补充道,香港可以和珠三角打造飞地经济。在珠三角划出一块地,实施香港的管理制度,“这种方式如果成功,在国际上都将是个突破。”  此次纲要也提到,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哪些地方可能会成为“飞地”?落马洲河套地区可能是其中之一。此前,当地学者就呼吁,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划一块地出来,适用香港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并配套相关政策,吸引更多好企业去注册。  2017年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将面积约1平方公里、原属深圳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科创为主轴,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以及相关高端培训文化创意和其他的配套设施,目标是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河套。  要依托湾区制造  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离不开大湾区制造体系的支撑。  曹钟雄认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从规划上看,将香港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板块体现,可以看出未来香港的再工业化,离不开大湾区的制造体系,要依托湾区制造,在先进制造中寻求香港机会。  他说,香港再工业化过程,在产业链分工上,需要与内地、特别是是广东的高度互动,香港发挥科技创新策略地的作用,大湾区内地各城市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孵化器。将香港的科技优势、创新创意优势叠加到大湾区的大制造、先进制造、高端制造的产业体系,寻求香港的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和新业态。  此外,发挥香港的金融、贸易等服务业高度发达,以及服务业转型的机会,植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服务业的科技转型。  (第一财经网2019-02-19,王玉凤)        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金融开放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发布再度为我国金融开放按下加速键。《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具体目标。此外,《纲要》还表示将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其中包括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纲要》政策举措详实,充分考虑了各地优势和特色从而进行差异化发展。他分析称,《纲要》在“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方面对各地定位做出具体安排,比如强调了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求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同时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等系列举措。  “我认为《纲要》主要有五方面亮点,首先就是加强了港澳与内地金融合作,特别是着力深化了澳门与内地的金融结合。其次,《纲要》将绿色金融放在更为重要的发展位置,比如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三是聚焦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实现大湾区‘理财通’。四是金融服务‘一带一路’举措务实,进一步扩大了开放。五是在重大平台建设开发中强化金融功能。”何飞指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此次规划体现了以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领头雁的“三更”方向,即在本区域实施更大力度市场化改革、更大范围对外开放、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一体化。  对于备受关注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纲要》提出,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  对此,多家金融机构对记者表示,正在积极布局大湾区。中国银行整合粤港澳三地经营机构先发优势,率先推出大湾区个人客户“服务通”。恒生中国表示,将在大湾区拓展跨境财富管理,同时加强与母行在前海设立的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个人客户提供更多的基金投资产品。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香港及珠三角地区是汇丰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所在,期待参与推动大湾区内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协助客户把握该地区的发展机遇。  (《经济参考报》2019-02-20,向家莹)        粤港澳一体化: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限制     简介: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的便利化、贸易的自由化和人员货物的往来便利化,包括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包括推进投资的便利化、贸易的自由化和人员货物的往来便利化。  “9+2”城市视作统一市场  具体来说,在推进投资便利化上,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等。  在推动贸易自由化上,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研究优化相关管理措施,进一步便利港澳企业拓展内地市场等。  在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上,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统筹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述规划在这方面还是颇有亮点,把大湾区‘9+2’城市当作统一市场来进行的,商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等,还有商品流通之间更便利的措施,将整个市场的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提出了更好的商事制度改革的安排、三地通关的安排等等。  CEPA系列协议多次被提及  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此次纲要中多次提到CEPA系列协议。比如说:“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进一步减少限制条件,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等。  作为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不仅是内地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协议,也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后促进三地市场一体化最重要的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德勤在其发布的白皮书《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下称“德勤白皮书”)中指出,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内地和香港和澳门之间基于CEPA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和澳门签署的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等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有十分密切的人才、货物和资金的流通,充分发挥和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协同效应。  CEPA于2003年6月在香港正式签署。此后,在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中,双方每年均签署一次补充协议。2015年底,为推动内地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CEPA第一个子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签署。  2017年6月和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CEPA下的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内地与港澳经贸交流合作迈入新阶段。  2018年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又分别签署了CEPA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原产香港的货物进口内地将全面享受零关税。协议还提出一系列推动货物贸易便利化的合作措施,创新通关模式,探索“联合查验、一次放行”“入境检验、出境监控”等多种合作查验模式,提升口岸货物通关能力和效率,便利大湾区内货物更加自由流动。  以上四个子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推动CEPA升级的目标提前完成,把CEPA提升至一份更全面的现代化自由贸易框架协议。  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在CEPA上, 还需要进一步的动作。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就CEPA而言,广东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港澳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因为很多领域是大门开了,小门没开,这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套。”  持续创新和改革推动市场一体化  此外,粤港澳三地政府在制度上的持续创新和改革,也在推动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比如,广东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加强整个区域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香港利用其资金、贸易、人才的优势以及一带一路“走出去”等机遇,不断吸引大湾区企业以香港作为业务、财务和融资的首选地点;澳门则作为一带一路中国与葡语地区的平台和联系人,协助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对外开拓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日前表示,2019年广东将重点探索粤港澳三地市场规则对接,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深化与港澳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服务贸易相关领域合作,推动全面实现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德勤白皮书也建议,在资本流动方面,可以考虑给大湾区区内企业贸易和投资提供更多便利,例如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给区内企业更多外汇留存,在具体制定安排上更加灵活方便。引进外资上,应全面实施和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准入前国民待遇。  (第一财经网2019-02-18,王玉凤、冯芸清)        学者评论     谭浩俊:粤港澳大湾区跻身世界一流湾区需从三方面发力     2月18日,备受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分为十一个章节,涵盖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等宏观部分,也确定了创新合作、基建体系、产业融合等微观方向。  这也意味着,一个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正式到来,对于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完全符合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大都市战略。  众所周知,湾区经济是大国发展标配,也是大国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因为,全球约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目前,世界上最为知名的大湾区有3个,分别是:以现代金融为核心的纽约湾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和以现代制造为核心的东京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毫无疑问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最成熟的湾区。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与三大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土地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港口吞吐量等方面都毫不逊色。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东京湾区的3.7万平方公里多出1.9万平方公里,比纽约湾区的3.3万平方公里高出2.3万平方公里,比旧金山湾区的1.8万平方公里更是高出3.8万平方公里;GDP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差别不是很大,比旧金山湾区高出不少。在机场吞吐量、港口吞吐量方面,也都超过三大知名湾区。特别是港口吞吐量,是三大知名湾区合计量的3倍多。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在这几项重要指标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湾区的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与三大知名湾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水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土地产出效率、科技创新等方面。人均GDP只有东京湾区的1/2、纽约湾区的1/3、旧金山湾区的1/5,差距十分明显。尤其是旧金山湾区,虽然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但投入产出的能力极强,单位生产效率极高。从产业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不到63%,分别低于其他三个湾区20个百分点以上,预示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现代经济的元素还不够浓。  在科技创新方面,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粤港澳大湾区为2.1%,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分别为3.67%、2.8%、2.8%,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而且,研发投入的重点也集中在深圳和广州等几个地区,不平衡性较强。从世界500强企业的分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十几家,均少于其他三个湾区。特别与东京湾区相比,差距非常大,不足后者的三分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产业的竞争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客观上讲,粤港澳大湾区与三大知名湾区之间存在差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三大湾区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也经受了经济转型的考验。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十年前才开始研究,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广东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步入快轨道。真正上规模发展,也是香港、澳门回归以后,此前主要是打基础。能够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就达到如今的水平,并可以与港澳一起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足以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让粤港澳大湾区尽快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并与其他三大知名湾区并驾齐驱呢?粤港澳大湾区可能会融合三大知名湾区的特点,在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三大方面共同发力,而不会局限于某一单项。因为,现行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将三大重点共同发展,形成综合实力更强的湾区。  就现代金融来看,《纲要》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目标。重点是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同时,对广州、深圳、澳门等地,也依据各自特点,在私募股权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提出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未来大湾区的银行、金融机构一定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很多重点研究机构和学校,聚集着很多科技公司。在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方面,与三大知名湾区没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创新动力,可能要比三大湾区更强。特别是深圳,已经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创新型城市。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涌现出更多类似于华为、腾讯等创新型企业,对粤港澳大湾区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至关重要。对此,《纲要》也进一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引擎,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中心引擎带动的发展格局。  正是因为如此,粤港澳大湾区也必然是未来先进制造、新兴产业的集中区。因为,多中心引擎下,发展的重点也会有所区别,深圳和广州在先进制造方面的溢出效应,必然会使广东其他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从而形成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个重要产业集群,抢占国家先进制造业制高点。  或许,将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达不到纽约湾区那样的高水平,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必然会远超三大湾区,人均水平也会与三大湾区越来越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湾区。  (《每日经济新闻》2019-02-20,谭浩俊)        张敬伟:粤港澳大湾区将为全球湾区经济提供新标本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改革开放40年,“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样板;《纲要》则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就全球新传奇。  在全球著名的三大湾区中,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美国,东京湾区在日本。纽约湾区的特点是“金融湾区”(全球金融心脏华尔街),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的典范,东京湾区则是“产业湾区”的象征。美日三大湾区,是支撑美日强国经济的根基。另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60%的大城市坐落在湾区,湾区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5%。若从太空俯视夜晚地球,全球最亮的区域也集中于全球各大湾区。  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2017年末),既具有全球湾区经济的共性,又有其他湾区没有的“个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堪称全球独一无二。仅有港澳繁荣而无粤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只是自然地理的改变而不能升华为经济地理的高度。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既是“一国两制”的实践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一国两制”的实践,让港澳两地和广东深度融合。改革开放,不仅使广东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而且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广东就占了广州、深圳两席。同时,“珠三角”不仅具有先发优势而且具有领先地位。  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档升级,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因此,这一战略不是港澳和“珠三角”“做加法”,而是通过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带动整个湾区“做乘法”。正如《纲要》所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相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湾区经济,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明显后发优势。《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能为全球湾区经济提供新标本。  一方面,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成为全球一流湾区的优势。香港、深圳和广州属于世界级城市,港澳两地加上广东9市,其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这一经济总量,如果放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进行排名,也能排在第10位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东西海岸两大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成熟期,经济增长处于“中低速”区间。而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具有后发超越优势。  另一方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将香港、澳门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香港具有金融优势,澳门服务业发达,珠三角拥有地利、人和和资源腹地。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为全球提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的区域协同发展经验,也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式治理的新经验。  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将粤港澳三地连成一体,即使有制度之别和关税区差异,三地也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同在一个国家,共处一个湾区,也就有了共同的区域利益。正如当年深圳和珠海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粤港澳大湾区也将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新经验,而且为全球打造一个新的世界级的大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香港、深圳和广州已经是世界级城市,而且包括澳门在内的其他8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发展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成长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实力和气质。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华为等知名高科技企业。伴随着5G技术的普遍商用,全球也从信息技术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的科技竞争更激烈更残酷,华为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焦虑的同时,也意味着华为在5G时代拥有超强的竞争力。因此,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科技的高科技企业,可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其三,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构筑互利多赢的新型全球化。通过中国香港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可以进一步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快速联通全球,也为全球投资提供助力和支撑。  其四,“珠三角”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也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持久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也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一体化提供新的发展经验。  其五,北有雄安新区,南有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两者定位不同,但从国家发展战略而言,两者的共同点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新时代的新战略,也将为全球经济续写新传奇。  (《每日经济新闻》2019-02-20,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张敬伟)        彭芳梅:规划纲要指明大湾区发展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18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细细琢磨规划谋篇,足可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用心。  自2014年深圳市地方政府率先提出发展湾区经济,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各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初步形成研究热潮、理论共识等。笔者认为,当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至少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大湾区体现更高质量的开放格局,创新要素集聚,经济基础强大,对外联络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代表当前中国发展基础和潜力所在,代表全国参与全球竞争,承载着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使命,对此首先应有充分认识。  “纲要”多处强调深化港澳与内地的融合发展,从教育、人才、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多有布局落实,未来也必将在上述方面有更大突破。  创新是全球知名湾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纲要”强调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尤其注重发挥大湾区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广州-佛山等创新中心现有的科技创新优势,深度挖潜、战略规划、携手共进。同时未来大湾区将在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方面有更大突破,旨在成为全球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全球经济版图上呈现的知名湾区亮点,无一不是环境优美、创新引领、宜居宜业的湾区城市。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高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旨在构筑休闲湾区、塑造健康湾区。  湾区在空间布局方面特别强调“极点带动、轴带支撑”。“极点带动”是发挥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大湾区引领带动更高层次发展、更高质量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合作。“轴带支撑”则将更加积极推动形成以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等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因此未来大湾区内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必定更具吸引力,珠江西岸地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也更具期待。  更重视大湾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各地差异化功能定位,体现合作理念和科学布局,强调港、澳、穗、深四大核心城市差异化功能定位,同时注重发挥各节点城市自身优势,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发展质量,与大湾区内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合作的合理格局,携手推动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  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闻名全球知名湾区的亮点之一,在面临当前全球竞争形势多变之时,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更加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与大湾区内部具备的科技创新优势、创新产业化优势密不可分,在提前布局、稳步推进、协同发展态势下,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绝非偶然。  (《环球时报》2019-02-19,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学者 彭芳梅)        区内建设     推进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平台建设:专家建议打造飞地管理     简介:“比如落马洲河套地区划一块地出来。”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即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落脚点明确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次提的重大合作平台都比较实。项目落到具体的载体上就是合作平台,每个具体的载体就是点,长起来的产业就是支撑的柱子。而且,相对来说有分工,比如前海侧重跟香港金融业的合作,南沙侧重先进制造业的合作,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可以找到落脚点。”  目前,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均已加快步伐。在自贸区建设上,主打港澳牌的广东自贸区在建立伊始,就肩负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使命,同时,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这三个自贸片区作为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写入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首先应在自贸区层面来推进粤港澳合作。他说,港澳是自由经济体,广东也有三个自贸片区,在自贸区的政策层面上来讲,这5个经济体都可以采用一些自由贸易的政策,它们之间的合作相对来说就会比较畅顺。  “5个区域能够建立一些更为紧密的产业、规划、创新、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就可以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做很多事情,绕开了很多制度的限制。”王国文说。  上述三大平台的发展也各有特色。根据上述纲要,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发展特色合作平台,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就以深圳前海为例,前海管理局和香港青年协会等机构已经成立了深港青年梦工场,着力将其打造为港澳国际青年内地发展“第一站”,促进产业项目落地。  梦工场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150家创业企业入驻。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是已经进驻梦工场的创业团队之一。该司联合创办人郭玮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用带有浓厚香港口音的普通话说:“我们是2016年年底进驻前海。深圳创业氛围非常浓厚,我们来了之后就一门心思想着创业。”  虽然他们来到深圳之后,个人所得税的比例要比在香港交得高,但是前海给予了政策优惠。据记者了解,来前海的香港创业团队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虽然适用的是内地统一的税率,但是前海给予他们一定的补贴。  根据前海管理局去年4月公布的数据,自前海深港合作区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人才所得税退税工作,共认定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386人次,个税补贴合计1.35亿元。  专家建议,打造飞地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载体是深化合作的必需品,在这个地方容易观察到政策是否到位。我们做了很多平台,但有些平台,效应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没有创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有些是有政策,但没有研究透,不敢试,有些是没有政策。比如关于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注册登记,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是要在全省推广不是发文件就能行,要配套解决办法。”  他建议,在合作区里,打造一个飞地,适用香港法律,各种政策叠加,比如落马洲河套地区划一块地出来。“只要有政策在,企业就会去。有了大湾区的尚方宝剑,就要联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2017年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将面积约1平方公里、原属深圳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科创为主轴,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以及相关高端培训文化创意和其他的配套设施,目标是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河套。当地不少学者认为,河套地区相当于特区中的特区,建议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比如说,采取香港的低税率,吸引更多好企业去注册。  要推动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还应该如何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作为湾区的核心合作平台,深圳的前海、南山以及珠海的横琴具备责无旁贷的义务,应该引进港澳中小微企业落户。这些中小微企业,需要通过政策供给、资金支持以及企业聚集发展,来树立湾区的专业品牌,为在湾区以及内地扩大市场服务,逐步发展和壮大。目前,一些平台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比如说,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目前已有一两百个港澳团队在这里成功创业,也有不少香港大学生来实习。”  他补充道:“未来发展上,还需要更多的在要素流通、人才服务、以及在相关就医、就业、以及社保等方面提升,实现这些平台真正成为粤港澳人才栖息地、创业沃土、创新高地。”  (第一财经网2019-02-18,王玉凤、冯芸清)        大湾区之城:佛山该如何升级       2月14日,佛山市市长朱伟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8年,佛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35.88亿元,增长6.3%。这与一年前的预期不一样,彼时,佛山的目标是破万亿元。在众多人眼里,佛山同郑州、宁波一样,都是“万亿俱乐部”的种子选手。如今,三大种子选手中唯独佛山差“临门一脚”,着实让人惋惜。  不过,佛山跃升的机会来了。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其中提出“佛山要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支持佛山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再加上广佛一体化、香港-佛山1小时经济圈……可以说,佛山迎来了大机遇。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到了这一点:“粤港澳大湾区对佛山的定位,正是佛山这一制造业大城市跃升的新机遇。”  机遇是来了,怎么抓机遇更为关键,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如何提高竞争力?对于佛山这种城市来说,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种子选手”的落榜  作为“种子选手”,佛山此次无缘“万亿俱乐部”着实令人意外。  根据各地预期,2018年,“万亿俱乐部”将扩容至17家,新成员将是宁波、佛山和郑州,彼时,三地的GDP总量分别为9842.1亿元、9549.6亿元和9130.2亿元。  如此来看,距离万亿元只差450亿元的佛山的确很“稳”。就在2018年11月,佛山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显示,GDP同比增长6.2%。按此推测,佛山2018年GDP总量有望超过1万亿元。  然而,世事难料,突然之间出现的增长乏力局面,不仅让佛山无缘“万亿俱乐部”,还被郑州反超。  不少网友调侃,佛山是“连年被超越”:十年前和无锡争高下,五年前和长沙打比拼,三年前和宁波论输赢,去年GDP明明比郑州高,结果又被反超。再看身后,东莞、南通和济南等城市正虎视眈眈。  可以说,佛山的压力很大。回顾过去五年,佛山GDP增速每年都在8%以上,突然下滑至6.3%,可谓是“断崖”。  但如果留意佛山每个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全年增速回落已经早现端倪。  2018年第一季度,佛山的GDP增速为7.6%,而这一数据,已经低于2017年同期8.5%的增速。随后,各季累计值增速逐步下降,到第三季度下降到6.2%,最终,全年增速下降到6.3%。  进一步深挖,增速放缓与佛山赖以支撑的制造业增速放缓息息相关。林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长期以来,佛山太过于依赖制造业。“制造业是佛山的亮点,但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如今,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尚未成功。”  一组数据也可以说明问题所在,2018年工作报告中提到,佛山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654.5亿元,增长13.5%,其中“工作母机”增加值347.4亿元,增长14.8%。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明确公开上述二者的数值,只是公布了增长幅度,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4%,其中“工作母机”增长7.2%。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二者涨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制造业转型的痛点  作为制造业的“发展样本”,佛山可谓成也制造业,跛脚也制造业。一旦制造业发展速度上不去,GDP就被拉下。  早在2018年1月,2018中国制造业论坛在佛山召开期间,多位专家就均在现场表示,佛山的制造业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  彼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便直言,低廉要素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已然消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产业正在加速与制造业结合。“佛山制造业的未来,在于对潜在需求作出积极的反应。”  然而,这样的“反应”并非一蹴而就,佛山制造业转型需要克服不少“痛点”。  可以说,佛山经济增速的放缓,也是近年来以外向型产业、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城市如何找准自己定位、发挥出自身优势十分关键。  近期,在2019中国制造业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演讲中指出,佛山制造业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加快推动动能转换;第二是结构转换;第三是模式转换。用他的话来说,“佛山人目前正经历转型之痛,这样的‘痛’和‘难’,会感觉比登天还难”。  而这背后,张燕生也总结,缺钱、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缺渠道是佛山急需解决的困境。“比如,佛山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超过了很多省份,但是如何提高投入的效率,对佛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张燕生如是分析。  制造业转型之路上,佛山不仅有自身“痛点”,更有来自外部的竞争。  作为GDP紧随佛山之后的城市,东莞近年来在制造业转型层面便有不小成绩。2017年,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0.5%、3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近50%……华为更是将其全球最大园区布局于此。  而从GDP来看,东莞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7.4%,这也意味着,东莞与佛山之间的差距收窄。  大湾区的新机遇  当然,佛山和东莞的比拼远不止制造业。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拉开新篇章,站在同一起跑线,佛山与东莞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早在几天前,在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佛山市市长朱伟便提出“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显然,大湾区建设是佛山应该抓住的机遇,佛山正通过与广州等城市的紧密合作,来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与佛山未来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城市,在整个大湾区中起到核心作用。“且广佛之间距离近,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在产业上,两市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广州的科教力量较强,但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两地联手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紧邻广州、靠近深圳、链接港澳,坐拥地理优势的基础上,佛山也开始了具体行动。如今,佛山已专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领导小组,并提早谋划编制实施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开机此前还透露,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佛山相关方案也将对外公布。  对于佛山而言,最直接的发展机遇,还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便明确提出,要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  对此,林江也分析道,一直以来佛山的制造业有很强的基础,“基本是很好的框架,现在就是要往里面放东西的时候”。他举例说道,比如佛山在制造业很有优势,香港在金融、科创方面比较发达,两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佛山以先进制造与香港的科创金融融合,背后也是进一步推进大湾区融合的考量”。  此前,在佛山市“两会”期间,佛山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佛山市委会秘书长刘致军也坦言,“佛山亟须深度融入大湾区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中”。  如今,以GDP论英雄的时代早已过去,正如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所说,“现在城市发展不一定要追求GDP发展速度,而是应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调整”。  所以,虽然没挤进“万亿俱乐部”,但对于佛山而言,接下来,迎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自然也不愁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2019-02-19,谢孟欢)        香港特区政府: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简介:香港作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可以将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8日表示,欢迎中央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指导性方向,并感谢中央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重视香港特区政府的意见。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正如规划纲要的前言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规划纲要也清楚表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发言人说,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事实上,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享有独特的双重优势:一方面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但同时拥有与内地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另一方面,香港作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可以将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  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为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促进经济产业多元发展。第二,为香港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发言人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会充分把握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把国家所需和香港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发言人指出,根据规划纲要,香港与澳门、广州和深圳并列为中心城市,并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他说,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其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打造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发言人表示,特区政府会按照规划纲要的指导方向,积极与中央有关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  发言人说:“我们亦会继续与立法会议员、业界、商会、专业团体和相关持份者保持紧密联系,就如何有效推进大湾区建设听取意见,使相关措施能更切合社会各界的需要。同时,政府也会做好‘促成者’的角色,与中央部委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商讨,协助业界争取在拓展机遇过程所需要的政策创新和突破。”  据悉,粤港澳三地政府将于2月21日上午在香港举行宣讲会。  (新华社2019-02-18)        泛珠对接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泛珠这几个省想这么干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公布之际,泛珠几个省份也纷纷加速对接大湾区。  湖南  1月25日至29日,政协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期间,多位政协委员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湖南与大湾区的对接融合建言。  湖南与珠三角联系十分紧密,湖南也是珠三角流动人口的最大来源地。根据去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湖南的流动人口占珠三角全体流动人口15.05%,按照2016年珠三角的流动人口总量测算,约有400万人左右。而这还不包括大量已经在珠三角入籍了的湖南人。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童中贤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长期以来,湖南与珠三角之间的联系就非常紧密,在高铁开通之后,湖南尤其是长沙就成为珠三角不少产业转移布局的首选。  按照计划,湖南将于4月15日至19日在深圳、香港、澳门及珠三角地区同时举行2019年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以期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引才引资、贸易合作等领域取得新的成果。  广西  广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南宁经玉林至深圳至香港高铁。打造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等平台。支持贺州建设东融先行示范区、梧州建设广西东大门、贵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城、来宾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城。  对广西而言,要发挥对东盟合作前沿的战略作用,也需要加快与粤港澳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对接。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从目前来看,在我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单靠广西的力量显然不够,如果把广东与广西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与东盟合作,以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江西  今年江西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今年江西将积极“南下”“东进”,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南昌、吉安、赣州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区,将赣州建成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将上饶、鹰潭、抚州、景德镇建成赣浙、赣闽、赣皖开放合作重点区域。  位于江西南大门的赣州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1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74.25万人,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不过,由于山区较多,赣州地区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未来,随着赣深高铁等快速通道的建设和运营,将极大促进赣南地区、江西与粤港澳的对接,加速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步伐。  贵州  在贵广高铁开通后,贵州与广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很多产业也转移到贵阳等地。贵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深化产业、商贸、科技等领域合作。  四川  2018年9月5日上午,在第十二届泛珠大会举行的论坛对话活动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对话交流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将抢抓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从四个方面积极参与、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谋划和推动南向大通道建设,发挥中欧班列(成都)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联动广西、广东等沿海口岸,形成南向“多通道跨境、多口岸过境”的全物流体系。  二是推动优势产业合作,借助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优势,通过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鼓励支持四川企业赴大湾区投资和开展国际化经营,共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  三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管理观念,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四是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四川与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积极推动地方各层次交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在产业方面的深度合作。  (综合:林小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公布前,多省“两会”安排加速对接大湾区,第一财经2019-01-30;胡彦殊.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四川准备这样干!四川在线2018-09-05)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湖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邻居”之一,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统筹谋划,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对接融合机制,力求相关政策、软环境与大湾区同轨,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港口群和广阔经济腹地,大湾区建设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产业大规模转移。因发展空间紧张,粤港澳大湾区须将不符合其发展规划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周边地区。湖南区位优势明显,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基础良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充裕,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推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周边地区能否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整合中集聚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将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大湾区建设使得湖南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因生产要素收益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会向大湾区流动;二是湖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延伸区,其区域内先进生产要素也会向大湾区集聚。这两个因素的强弱对比,取决于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基础设施、制度和社会等方面的融合程度。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而周边地区发展之后又反过来促进大湾区快速发展,形成一个逐渐上升的循环积累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向周边地区扩散之前需要经过一个“能量集聚”过程,且其速度相对缓慢。扩散的快慢取决于大湾区与周边地区的对接融合程度。  把握我省对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湖南具有紧密对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我省郴州、永州毗邻广东,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轴线上,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地理优势,是我省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夺取高质量发展新胜利的前沿阵地。  庞大的劳动力优势。我省劳动力数量庞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1592.3万人。同时,我省用工成本明显低于广东,且在粤务工人员随产业转移回流的潜力较大。  明显的产业承接优势。其一,我省现有工业园区承接空间较为充裕。工业园区未利用及可进一步扩建的土地较为充裕,盘活存量土地的潜力巨大;其二,物流基础条件较好。我省交通便利,对以外向型产业为主的粤港澳企业吸引力较大;其三,合作基础较好。在产业承接方面我省与粤港澳已开展长期合作,形成了一定的合作特色。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我省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与粤港澳生态功能区建设有着共同的生态利益,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或缺的生态合作伙伴,具有推动生态合作与产业合作联动的优势。  推进我省对接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科学路径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湖南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潮之中,努力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湖南力量”“湖南智慧”。  加强统筹谋划。要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利益诉求和自身优势,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做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市际分工、配套产业及支撑产业的规划与行动方案。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和配套支撑产业发展能力。要加强我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培育支撑产业体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定位及重点产业技术应用需求,设法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快速提升我省科创能力。探索建立与大湾区的创新合作新机制,共同构建协同创新框架、科技创业合作框架。重点针对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制药、有色冶金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粤港澳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努力培植一批优秀金融企业。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我省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利益分享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  强化生态合作。一方面,加强跨界生态合作。在污染联防联治的基础上,以打造生态公园为目标,通过项目策划推动湘粤两省生态治理合作;另一方面,加强生态与产业对接融合。以粤港澳为目标市场,大力推进生态种植业和无抗养殖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休闲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努力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先行先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招商环境,转变政府招商方式。推行物流业降本增效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应对照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地方政策,以政策同轨为目标,加快推进我省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废改立工作。  (《湖南日报》2019年02月19日,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谢晶仁)        研究探讨     大湾区之鉴:粤港澳凭什么比肩国际一流       千呼万唤,飞了近两年时间的“粤港澳大湾区”构想终于落定。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毫无疑问的高频词。纲举目张,随着规划纲要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已站上比肩国际一流湾区的赛道。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临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纵观世界三大知名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早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那么,什么样的湾区才能称得上“世界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来扒一扒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内在生长逻辑——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比肩世界一流湾区,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纽约湾区发展金融的“天时地利人和”  不久前,广深两地关于“央行南方总部”的争夺又被摆上台面。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解决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强大湾区金融竞争力?纽约湾区的成功,或可提供一些启发。  纽约湾区,又称为纽约大都市区,是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31个州市组成,面积约为3.34万平方公里。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纽约湾区人口达2340万人。同时,这里还吸纳了近60家全球五百强企业总部和58所世界著名大学。  “高度发达的航运产业”“美国东部教育要地”“人口吸引力超强”……尽管纽约湾区有着众多标签,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作为“金融湾区”的独特名片。  据统计,2016年,来自金融、保险、地产和租赁产业的GDP达5473.71亿美元,占纽约湾区GDP总量33%左右,高于同年旧金山湾区整体GDP。此外,在长度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内,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等机构聚集于此。此外,还有支持这些机构发展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那么,纽约湾区何以成为世界级“金融湾区”?事实上,在发展金融业上,纽约湾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  “天时”,紧抓产业转型时机。20世纪后半段,随着城市发展,如何应对城市空心化和产业转型需求成为湾区发展的重要挑战。此时,纽约湾区凭借扎实的基础建设、庞大的资金支持等,使得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同时,制造业和贸易的前期发展,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使其抓住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天时”。  “地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方面,纽约湾区拥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纽约港,除了带来大批物产,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通过纽约港进入纽约市,这些移民及其后代成为纽约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相比西海岸,位于东海岸的纽约距离欧洲更近,使其与伦敦等金融中心的联系更为便利。  “人和”,人才资源十分丰富。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高等学府云集,为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资源。纽约湾区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都集中于此。  旧金山湾区从“黄金乡”到科技湾区  按照《纲要》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据媒体报道,目前,位于深圳河对岸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已悄然开工,这里正是深港两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也被看作是“第二个前海”。开年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就赴该片区调研,足见其分量之重。那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造就?旧金山湾区正是一个典型样本。  旧金山湾区东南方,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城市之间,有一片长约40公里的狭长区域,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硅谷。作为全球创新圣地和技术中心,随着硅谷的形成与发展,旧金山湾区也被一步步推向世界“科技湾区”的宝座。  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由9县101个建制市构成,目前,已发展形成旧金山市、半岛、南湾、东湾、北湾等五大区域格局。  其中,硅谷所在的南湾、西部金融中心旧金山市及坐拥奥克兰港的东湾是人口产业聚集区。  早在硅谷成为旧金山湾区的标签之前,黄金曾是这里最炙手可热的资源禀赋。早在19世纪中期,一股由加州蔓延开来的“淘金热”,促使人们从全美各地蜂拥而至,同时也推动了湾区早期发展。此时的湾区,是令人疯狂的“黄金乡”。  但真正让湾区“发光”的,却是上世纪末的新技术革命加持。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旧金山以南数十公里范围内的硅谷崛起,科技经济占据了湾区半壁江山,成为这一阶段湾区发展的最大推力。  而今,硅谷的影响力远未停留在湾区以内,“硅谷”模式已然成为许多城市追逐的发展范式。而不论是领先全球的科技优势,还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硅谷的产生、湾区的经济繁荣,仰仗的远不止科技,更有推动科技进步的机制。  在这里,通过技术、企业、市场、资本以及人才的无缝对接,各项资源得到高效整合,使得旧金山湾区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机制。而凭借着这种健全的创新机制,旧金山湾区的活力得以长久持续。  东京湾区“产业湾区”源于精密规划  做强大湾区,要素流动是关键。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才能进入“深度协同时刻”?  有观点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难点在于城市协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城市更新,产城融合是必然趋势。对此,东京湾区提供了成功经验。  日本东京湾区是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圈,包括东京、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面积13562平方公里,占日本面积3.5%。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东京湾区聚集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与自然形成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不同,东京湾区发展过程中超前的规划设计和精密实施的痕迹更为明显;此外,东京湾区还素有“产业湾区”之称。  在过去上百年时间里,东京湾区形成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石化、机械、电子、汽车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产业带,以及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金融消费中心。  那么,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东京湾区是如何实现产业版图不断扩张的呢?事实上,这离不开其精密而长远的规划逻辑。譬如,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东京湾区的特点就是专业分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以20世纪60年代东京实施的“工业分散”战略为例:在此阶段,东京将一般制造业外迁,机械电器等工业逐渐从东京中心城区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进而形成和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工业区。而东京的中心城区则强化了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行业、奢侈品生产业和出版印刷业。  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后,东京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而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则全面退出东京。  无疑,“工业分散”战略,既解决了东京的过度膨胀问题,又促进了外围地区工业的发展。这背后,是东京湾区精密覆盖的交通网络为人流与物流的高效流通提供了保障。  譬如,当你第一次去东京旅行,你会被其复杂的电车线路图所震撼,这些路线虽然看起来复杂而稠密,但源于其精密的网络布局,你会收获便捷流畅的换乘体验。这正是东京湾区——这个高度规划、统筹协作的精密“作品”最好的印证。  (《每日经济新闻》2019-02-19,李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能遇上哪些阻力?     核心提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对一些其它湾区、地区过去曾遭遇的类似的阻力,如果未能有效清除,很可能严重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     千呼万唤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终于出台,规划纲要作为顶层设计,在大方向上虽已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观目标,但有关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还须由中国国务院各部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再行磋商之后,才逐步推出。  在大湾区建设具体政策措施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背景之下,调研组近日通过在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粤港澳三地的实地调研之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很可能会面对一些其它湾区、地区过去曾经遭遇的类似的阻力,如果未能有效清除,很可能严重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的目标,调研组在上一份调研报告中已披露并详细解读,该调研报告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至少需要面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城市缺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土壤、大湾区内部利益难统一和重复建设严重等三大挑战。  调研组新的调研报告,则将重点从宏观层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容易被外界忽略,但又真实存在,且须努力克服的六大阻力。调研组认为,如何消除这些阻力,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更加顺畅,深值中国中央政府、国务院各部委、粤港澳三地政府、以及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界人士思考。  阻力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传统行业的利益若未能兼顾,或将引发反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篇幅描绘先进、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科创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对传统行业的未来发展则仅寥寥数语。但是,调研组通过福布斯最近公布的富豪排行榜单,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占据前面位置的多数还是传统行业的代表,而旧金山湾区则恰恰相反。  粤港澳大湾区这些传统行业的代表,凭借他们的旧有的商业模式已能获得稳定利润, 是否还会大举投入高风险的新兴企业?调研组翻查这些传统行业的年度业绩报告发现,他们纵使参与也仅是小打小闹性质,与主业根本无法同日而言,更不用说,投资创科企业因回报时间更长、风险更高,并非是这些传统行业所长,毕竟,隔行如隔山,智慧可以传承,但成功不可复制。传统行业所长的房地产、博彩、酒店、家电等,又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这些传统行业所掌握的庞大资金和资源,未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愿有多大,依然成疑。  更为重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发展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之一,这将改变大湾区商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或已影响了在现有体制下的传统行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就可能遭致反击。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阿里巴巴曾经在2014年申请回港交所上市,但最终未获成功,一方面固然是以香港当时的“同股同权”上市规则相悖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香港的传统利益产业、社会舆论的压力。原因无它,由于阿里巴巴的网购业务已经对一些中国内地、香港两地的开发商所经营的商场,以及传统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所谓在商言商,商场如战场,传统行业的商业自然会利用各类舆论攻势和潜规则,对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大加鞭鞑,并对香港相关机构施压了很大的压力,最后阿里巴巴只好远走美国上市。  就算幸运如小米,在港交所改变上市的游戏规则、热烈拥抱新经济之后,以及利益共同体如科技媒体、一级市场投资人的百般呵护、无尽赞美下,最终成功在香港上市,但估值却由最初的2000亿美元大幅下调到最后的500亿美元。“贱卖”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说是市场定价权掌握在传统投资者手上,科技新贵面对二级市场的传统势力并没有多少办法,毕竟市场认为值多少钱,新科新贵才能值多少钱。双方实力并不在同一个力量级别上,科技新贵在估值问题上受“欺凌”也是无可奈何的。  因此,如果简单认为,只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推动新兴产业、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就能促使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与传统行业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传统行业。调研组认为,这种想法是美好的,但实施起来有些困难。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创新并非只是“崇拜新奇”(Fetishism of Novelty),发明出全新的产品,无论是改良产品设计、使之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还是改善生产流程、物流体系的“流程创新”都有可能推动传统行业的革新和发展。何况,传统行业通过新技术进一步发展,是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历史上,蒸汽机技术出现之后,利用蒸汽机技术的交通、制造企业脱胎换骨,而非发明蒸汽机技术的专家和企业胜出。又例如,60年前,沃尔玛发射私人卫星,利用卫星科技为配送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成就了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之路。当今,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亚马逊通过云计算资源搭建大数据架构,不但抢夺了沃尔玛的市场,而且从全球云计算市场看,亚马逊AWS已独占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微软Azure、谷歌GCP、IBM的Softlayer,这三家的全球市场份额总和也不如亚马逊AWS。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并不缺乏此类New Money和Old Money和谐共处,共同为湾区建设的案例,当然,调研组也发现了失败的案例,例如在美国东部的费城,大约40年前也曾希望模仿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模式,但由于费城的Old Money如经营化妆品公司的Perelman家族、全球著名的食品品牌金汤宝公司(Campbell Soup Co.)最大的股东Mary Alice Dorrance Malone家族,还有家族从事烟草业已经100多年历史的John Middleton等,在当地太过根深蒂固,导致该地的新兴科技企业直到如今还不成气候。  对此,调研组建议中国国务院各部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在制定相关具体政策措施前,不妨借鉴外国湾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多考虑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避免引发大湾区内的New Money与Old Money的针锋相对,拖慢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步伐。  阻力之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粤港澳三地政府的管治能力提出新要求。  调研组大部分成员对粤港澳三地非常熟悉,甚至是在这三地土生土长,既熟悉广东情况,也十分熟悉港澳现状。可以看到,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进程中,将会面对不少管治上的新挑战。  以香港特区为例,早在港英时期,英资财团汇丰、怡和和太古等不但掌控了香港的经济命脉,而且对港英政府有重大的影响力,港英政府也全力维护英资财团的利益和英国在香港的利益。香港1997年回归之后,特区政府掌握的核心资源仍然不够多,既没有掌控核心产业,也不拥有影响香港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因此,香港特区政府主导新型产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直接投资促进科技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能力并不足够。同样,澳门经济命脉也不掌握在澳门特区政府手中。  由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港澳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港澳特区政府不能仅有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还须有主导某些市场行为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主导新兴产业关键领域、关键产业发展的能力。未来如何改进这些能力,值得港澳两地政府思考。  在广东珠三角九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方面,相对于港澳特区政府,珠三角九市政府的行政力量无疑非常强大,不仅可以主导经济发展方向,还可以政策倾斜一些需要扶持的科创产业。但是,如何把握好政策倾斜的力度,平衡好传统产业和科创企业的发展,如何更加适度有为,则非常考验珠三角九市政府的能力,也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  根据广东税收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仍是广东四大税收主力,占税收总量约80%,其中,制造业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量约34%,稳居各行业榜首,广东高技术制造业的税收收入,则仅占税收总量约7%。  在就业数据方面,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新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就业人员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转向了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所增加的用工需求,已超过第二产业减少的部分。何况,即使在第二产业中,根据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广东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三大支柱行业就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为约42%,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就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为30%。  所谓数据会说话,广东依然是以制造业立省。传统行业主导、贡献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大部分税收、就业市场和经济发展,如果珠三角九市政府不能把握好政策倾斜力度,令传统行业利益受损或者被迫让位给科技创新产业,导致撤资转投它国/地,或者减少对珠三角的投资,那么,高新科技产业、科技创新产业能否有能力支撑起珠三角九市的税收、就业市场和经济发展?答案值得深思的。  阻力之三,大湾区的银行、金融机构暂时较难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或将减慢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更是初创企业的血液,如何有效地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创业也是大湾区的挑战之一,尤其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科技创新中并未发挥出明显作用。尽管初创企业遭遇“资本寒冬”的实质,并不是缺乏资金,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大湾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对贷款给初创企业是爱莫能助。  初创企业因为其“轻资产”的特性,通常很难给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抵押并获得用以发展的贷款,往往需要依靠稀释股份去获得融资。但股权被稀释过多,则有可能让初创企业过早失去未来扩大规模的重要倚靠。  那么,这种两难局面要如何打破呢?调研组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以及各银行、金融机构,或可参考美国过往的做法。  调研组发现,在美国,想要进行债权融资的企业一定都会对小企业管理局(SBA)这个部门非常熟悉。美国联邦政府直接管辖的SBA担负着连接初创企业和银行资金的重要角色。这个管理局为那些还没有足够信用和抵押的创业者提供部分担保,让银行能够更加放心的为这些高风险的初创企业贷款,欧洲和日本等地方也有类似职能的部门。  很多和SBA合作的银行都会通过7(a)和504这两个项目来提供贷款。前者是依据《小企业法》7(a)条款而得名的,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非传统的融资渠道,而后者则是主要用于购置房地产的贷款。SBA本身不发放贷款,而是通过合作银行。这些银行会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核,然后结合自身的风控要求决定是否批发贷款,然后发放款后再向SBA申请贷款担保。  对于7(a)类的贷款,SBA向银行承诺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其无力偿还部分的3/4。这个计划涵盖了从小企业的设备购买,购入库存,债务再融资,企业并购,以及一般运营资本等等非常广泛的用途。相比一般的贷款,SBA贷款的期限更长,所以需要付款的金额会比较小,也就更容易得到银行的审批。其中,运营资金的贷款最长可达10年,固定资产的贷款可达25年。  而504类的贷款则是专注于为小企业构建自身扩张或现代化所需的房地产提供固定利率的长期(10-30年)贷款。对于这类贷款,SBA本身不会直接面对小企业,而是通过200多家非营利性的认证开发公司(CDC)来进行。银行,CDC和贷款人分别负责提供项目总成本的50%,40%和10%的款额,其中CDC的项目贷款由SBA全额担保。此种贷款需要小企业提供信托抵押,银行和CDC分别享有优先和次级留置权。除此之外,贷款人需要承诺每5万美元的贷款就要创造或保留一个就业机会,这样政府就能进一步促进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为了防止借款投资房地产的行为,SBA还要求企业必须占有物业51%或以上的空间。如果是建造新的房产,公司则需要在建成时就占用60%的空间,并在3到10年内提升到80%。  除了贷款担保外,小企业管理局还会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管理咨询服务,进出口紧急资金支持,甚至帮助这些小企业以更优惠的价格拿到政府订单。除了这些政策类的支持之外,SBA还通过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来直接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依据《小企业法》而创设的SBIC的任务之一就是“确保民间资本最大化的参与度”。这个由SBA审核、职业投资人组建的投资公司会根据风投的眼光去筛选项目。SBIC作为政府授权的投资基金可以从SBA手中拿到低成本的政府担保的贷款去投资美国的小企业。据美国《小企业法》规定,SBIC属于私人所拥有和管理的并获得SBA授权的投资基金,这些基金需要接受SBA的监管。  本质上来说,SBIC项目的意义就在于它能集中杰出的投资人然后为这些人提供优惠条件去寻找和投资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但是成为一家SBIC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政府会用自己的公信力为SBIC背书,所以对于SBIC的执照发放非常的谨慎。一旦得到SBA的授权,SBIC就可以利用它从私人投资者(例如银行,养老金,高净值个人等)手里募集的资金外加SBA担保的贷款进行进入市场。SBIC每募集到1美元,SBA都会提供多达2美元的贷款直到达到上限1.75亿美元。SBIC的投资人可以用这些钱自行选择美国的小企业进行投资。当它完成投资并退出后,它要偿还SBA担保的贷款并和基金的投资人分享利润。如果失败则由SBIC和SBA共同承担损失。虽然SBA借来的钱要还利息,但是通过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成熟的操作,SBA甚至还有可观的盈余。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小企业管理局对美国科技进步、经济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对于资本来说,成为SBIC的好处显而易见,美国联邦政府的担保的贷款大大降低了偿债风险,让这些基金取得债券资金的成本更低。除此之外,不需要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免除沃尔克规则等宽松条件也让SBIC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筹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  虽然SBIC有完全的自主权去决定投资谁,但是它必须遵守SBA所规定的投资条件。这些条件的目的还是确保SBIC得钱可以流入那些有潜力的美国小企业手中,其中包括:1、必须投资小企业,也就是总值低于1,950万美元并且前两年的平均收入少于650万的企业或者其他SBA认定的小企业。2、只能投资在美国本土或所管辖领域的小企业。3、最多只能控制一个小企业7年,除非有SBA的特批。4、可以通过股权,债权或者股债混合的方式进行投资。5、不能投资超过49%的员工都在海外的公司。6、不能投资企业具体的项目、地产、金融中介机构。7、不能将超过10%的总资金投入给一个公司。  SBIC所遵循的“政府引导、市场为主、风险共担”的模式在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和尝试后,已经成为很多美国初创企业贷款的首选。至今为止,美国的314家SBIC管理着超过3000亿美元的资产,仅2017年一年就为1,079个小企业提供了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如今的巨头企业像是苹果,IBM,联邦快递,特斯拉等等都曾得到过SBIC的投资。  此外,大部分的美国银行都选择了和SBA合作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成为SBIC的出资人,但是也有一些特立独行的银行没有选择和SBA合作。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新经济银行提出了另一种债权融资方案。这种新经济银行与传统银行最大的区别是它并不会因为初创企业没有重资产作为抵押或者没有SBA的担保就拒绝贷款。他们会以投资人的眼光去审查申请企业的发展前景,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旧经济银行较少直接涉足科创企业,一部分原因是创业公司的高风险容易导致坏账率高。一些新经济银行通过自身多年的风险控制经验让自己在这个高风险的领域辗转自如,甚至将坏账率做到比传统银行还要低。这样的成功无疑需要多年的经验以及无与伦比的专业性。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能拿到这种新经济银行的钱。就硅谷银行来说,虽然全美一半的科技和生命科学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但是只有6%的客户是收入小于500万美元的初创企业。因为很多刚刚起步的企业风险大,也还没有找到市场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些企业没有找到风险投资机构时,硅谷银行并不会为他们提供贷款。因为企业申请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硅谷银行在做决定时除了独立研究公司本身的商业前景外,这些公司背后风险投资机构的评估也是重要指标。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过去的几十年内,硅谷银行和湾区500多家风投机构都建立了非常好的互信关系。除此之外,硅谷银行本身也设立了10亿美元的创投基金,同时也还是硅谷349家基金的股东。和风投机构的紧密关系以及对市场动向的切身了解,是硅谷银行为创业企业贷款的主要基础和最大优势。有人曾将这种模式誉为一石三鸟,因为硅谷银行的钱为那些快速发展中急需现金的公司解了燃眉之急,而通过和风投机构的关系,硅谷银行又将坏账率降到了最低,同时和早早地和创业公司建立合作,待他们做大后硅谷银行很可能是他们资产管理的首选。  因为硅谷银行对创业环境的了解和风投机构的关系,它往往会成为科创企业贷款的首选。很多公司都会在拿到风险投资投资意向书后找到硅谷银行。这些意向书对于传统银行并没有意义,但是硅谷银行则能通过自己和风投机构的关系放心的给予相应的贷款。而在放款时,它也和传统银行有所不同。相比传统银行一次放款然后就坐收利息相比,硅谷银行在给客户明确贷款额度后,客户每次需要多少就借多少,然后只用支付借的这部分的利息。这样的条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初创企业的利息负担。自1993年成立以来,硅谷银行的平均股本回报率(ROE, Return on Equity)一直远高于同行,在2018财年,硅谷银行的ROE更是达到了19.78%,远超同行业的11.86%平均值。  调研组认为,虽然硅谷银行、SBA、SBIC的模式在美国获得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但如果也要在亚洲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根发芽,可能需要找出更加接地气,更能够大湾区营商文化更匹配的方案。因此,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尤其是对于香港而言,如何参考美国的模式,设立专门为初创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值得粤港澳三地相关方面深思。  调研组对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政府、银行和金融机构可考虑突破过往政府拨款、税费优惠等支持模式,考虑建立“平台式”的融资模式,从专业地评估科技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出发,既为这些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又为区内有意投资新兴行业的资金,乃至于全球看好“中国新经济”的资金,提供高回报的投资渠道。  阻力之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整体英语能力,或不足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调研组在撰写调研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何挑战?》 以及这份调研报告期间,曾查找有关论文以作参考,但却意外发现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英文论文极少,即使在西方媒体上,也鲜有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各界人士以英语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声。英语是第一大国际通用语言,对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如果忽略了英语的重要性,会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根据国际教育集团EF Education First 发布的2018年《EF全球英语能力指标》(该指标汇集全球80个非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地区,超过100万名应试者的英语测试数据,统计出各国的英语水平及排名),大湾区英语水平最高的香港,仅以56.38分的分数全球排30位,比2017年下跌一位,只属中级程度,而上海英语水平连续5年超越香港,今年更以57.91分首次获评为高级。澳门英语水平则继续下跌2位至全球44位,同样处于中级水平。广东省的英语水平分数则仅有52.03分,处于低级水平,在中国内地省市的排名仅为第九,低于上海、北京、天津、福建、浙江、江苏、黑龙江和山东。  调研组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地区,过去依靠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式发展,已经难以复制,广东不少互联网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制造业,犹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企业,都是通过大量改良欧美国家的理念、产品,促使自身的发展和广东的经济腾飞。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高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不管是日本企业,还是广东企业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将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产品进行模仿、改良,就算学过来等推出产品也早已经过时了,就像美国的智能手机IPHONE那样,每年换一代都未必可以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都要面对他国智能手机的挑战和竞争。但粤港澳大湾区并不优秀的英语能力,难免令创新土壤缺乏“营养”,要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难度加大。  这是因为,英语是学习高新技术的基本技能,以及推动产业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有超过80%的科学论文是以英语写作,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全球创新科技最新的发展,英语能力必不可少。互联网上, 60%以上的信息都是用英语发布的,英语也成为各国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工具。同时,英语水平与人均出口额、人均收入和服务经济等皆有正面的关系,尤其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极其重要。  调研组认为,虽然英语水平不能完全决定科技发展水平,但是,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广东、澳门地区主管科技工作的政府官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及以创新科技作为主业的企业负责人的英语能力未有提高和改善,只能依赖翻译,那就很难紧跟全球创新科技发展的步伐,如果政策制定和科研能力相对滞后,要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的湾区显然会进程缓慢。  阻力之五,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出现重内轻外、片面展示、缺乏核心价值观等的问题,或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在重内轻外方面,与中国内地、港澳媒体对粤港澳大湾区铺天盖地的报道相比,西方媒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报道却寥寥无几。调研组和众多美国的大学教授交流期间,他们绝大多数也未有听过什么是大湾区GBA(Greater Bay Area)。更有甚者,目前在广东珠海市一家企业担任董事的美国前商务部长Mickey Kantor,以及担任珠海一家企业科技顾问、创立世界上第一家分子纳米技术公司的美国发明家James R. Von Ehr II,虽然经常飞赴广东珠海,但调研组与两人交流时,他们都不约而同表示并不知道粤港澳大湾区。  在片面展示方面,纵观中国中央媒体、粤港澳三地媒体,尤其是广东媒体,在有限地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的外宣中,倾向于多说成绩、为粤港澳大湾区树立实力强大的形象,这容易引发世界各国的警惕和畏惧。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强大已是事实,如果中国的媒体还一再反复强调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只会让他国产生更强烈的危机感,甚至群起共同在外部压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反而,粤港澳大湾区在海外传播中,如果尽量展现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真实情况,同时发出世界需要粤港澳大湾区,但粤港澳大湾区更需要世界的声音,对海外才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粤港澳三地政府若能多考虑借助身在海外的“知华派”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从不同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乃至“现身说法”,令海外舆论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以此消除各国的疑虑,才能鼓励世界各国与中国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在缺乏核心价值观方面,不少民众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以此引进、获取它国新技术、新资源,为粤港澳三地、为中国的发展和利益服务。这种的想法和做法,曾经的世界第一大国西班牙、英国都曾有之,美国现有之。如果民众也存有这种观念,将难以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霸主的和平发展、携手共进之路,也会令原本对粤港澳大湾区、对中国有期望、渴求改变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国际科技发展秩序的国家失望,更容易令各国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动机产生质疑。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有心怀天下、同舟共济的胸襟,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共同利益,以“是大湾区人,也是地球人”的气度和包容,树立核心价值观,才能赢取世界各国的认同、信任、尊重和合作,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奠定深厚基础。  对此,欧盟国家的经验或可供参考。欧盟的核心价值观可归纳为: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欧盟各成员国通过各自官方机构的对外活动,运用“五扩散”(无意识扩散、信息扩散、程序扩散、转移扩散和公开扩散)的方式,有意识地积极在国际舞台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展示自己的规范力量,此举不但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令世界各国看到不同于美国的另一种价值取向,也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对此,调研组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宣传部门、媒体、智库和大学研究机构,也应考虑在对外交流、对外合作中,通过“五扩散”发挥“规范性力量”,以此推广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价值观,尤其重要的是,应积极考虑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调研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输出经验,树立发展模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虽然美国经济已复苏,但欧洲、日本等经济体经济欲振乏力,且在美国愈来愈倾向自扫门前雪的趋势下,亟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提供一套推动各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方向和经验。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而言,自身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落后,对外资需求依赖甚高和国内政治纷争不断等问题错综难解,不但冲击了经济的正常运行,部分国家更浮现爆发危机的苗头。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多国,如何消除贫穷,提高工业化程度,以及保证自主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和文化。  调研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大可为上述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借鉴。且不论早已高度发达的港澳地区,就算是广东省内的各城市,如深圳短短三、四十年时间由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世界创新中心的经验和文化,就非常值得希望在创新领域耕耘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城市借鉴。而深圳的创新、创意文化,深圳的高端制造业文化,深圳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出现的原因及经验,如何吸引众多高学历有雄心甚至全世界的年轻人的经验和模式,也很应当推广到“一带一路”各个城市。  除了“深圳模式”之外,“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城市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可以参考的范本如“南海模式”(民间资本),“东莞模式”(加工贸易),“佛山模式”(制造业名城)等等,可以说总有一个经济发展模式值得“一带一路”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借鉴。  阻力之六,粤港澳大湾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三地企业“走出去”意愿相对不高,须有新思维、新动作才能将大湾区打造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值得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借鉴,但是,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相比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智库一直缺乏研究“一带一路”的专业研究机构。而且,在很多“大湾区人”的眼中,“一带一路”研究的门槛不高,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最深的感受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几乎每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乐于在自己的领域中谈论“一带一路”,却难免相当分散和流于表面,未能涉及核心。部分人的言论和观点,未能完全能够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  然而,“一带一路”的研究门槛并不低,“一带一路”是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军事、外交、经济、贸易、金融、文化、传播和产业等的结合体,如在研究上“单打独斗”,未能聚集各领域专家一同攻关,则较难切入重心,得出可“落地”的实质成果。而且,研究“一带一路”也不宜闭门造车,只有频繁地登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班,不停地走在中国内地各省区市的道路上,才能找到思路,而有了思路,才有丝路。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一带一路人”,如果大湾区对“一带一路”研究力量缺乏的局面一直未有改善,又如何能为把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提供理论支撑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三地要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等“走出去”。调研组认为,要推动大量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走出去”,投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也并不容易。和单纯到海外投资不同,“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并非仅仅推动企业到海外投资,获取商业效益,而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上去”,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民心相通”,进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这对港澳企业,以及珠三角的私人企业而言,由于它们的身份并非央企、也非国企,且不少还是上市公司,他们只对股东负责,追求的是利益,纵使三地政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能否调动这些企业们的积极性,前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相信大家不难得出结论。  更何况,部分大湾区的企业们纵使响应三地政府的号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前往相关国家投资,遭遇的挑战和困难不会比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少。从经济发展史上看,国际资金、产业有“雁行分工”的传导机制,即当欧美国家生产成本过高时日本接上,日本成本过高时亚洲四小龙接上,亚洲四小龙成本过高时中国接上。如今,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提高,产业和资金开始从中国转往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于国际资金和投资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在商言商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选择,并不会影响其产品的量与质,也不会削弱其市场集中度。那么难以承受中国投资成本渐高的产业选择转去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将促使国家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南亚、东南亚而言,都是全球产业链的再分工。  如果原本在粤港澳三地设厂的企业们,如也尾随自己欧、美、日的老客户们和合作伙伴们,来到这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尤其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投资,将与老客户和合作伙伴们在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形成直接竞争。一旦出现这种竞争,粤港澳三地企业原本来自欧美国家订单可能也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大湾区企业愿意跳入“红海”?粤港澳三地政府又有多大的雄心和能力来协助前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的企业抢夺市场?  如果粤港澳三地企业缩手缩脚或遭遇困难的话,那么,如何加强共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把大湾区打造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如何把大湾区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前沿平台?这也值得中国国务院各部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需要深思。  而且,调研组认为,要把香港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也需要有新思维和新措施。香港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上市及集资市场之一,在企业融资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逾五年,却极少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本地也未有一家以“一带一路”业务作为重要业务的企业上市。企业要上市都需要有个“好听”的故事,但无论是外资还是港资投行,似乎并不愿意相信以“一带一路”作为故事可成功吸引投资者,尤其是欧美投资者,导致至今仍无有以“一带一路”为重要业务的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出现这种原因,是香港的金融业界不懂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还是不愿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这需要香港有关方面深思。  最后,调研组虽然指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将要面对的六大阻力,但是,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全球科技的进步,无不是在不断克服越来越大的阻力,实现越来越有价值的目标中完成的。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创新发展,出现阻力是必然的,越大的改革阻力必然越大,在这个过程中,阻力反而会催生倍增的动力,所以,调研组相信随着各种具体政策措施的发布,中国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未来有能力对各种阻力逐个击破,粤港澳大湾区长远的发展将更加美好。  (FT中文网2019年2月20日,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梁海明;丝路智谷研究院学术委员、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 洪为民;丝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顾问、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原副校长 冯达旋;丝路智谷研究院研究员 吕昊;旧金山湾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俊乔)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指出“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载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任,同样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和产业合作的阵地,还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走向世界的前沿。因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兴人文、强文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   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需要迎接文化中心的回归。纵观世界文明史,全球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个伴随着经济中心转移和大国崛起而不断西渐的过程。农业文明时期,孕育出发达农耕文化的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和文化活动场,7世纪到9世纪的长安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东方大都市和世界文化中心,之后的汴梁、临安、北京等均是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文化明珠。然而在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文化中心开始西移,欧洲文化地位不断提升。到19世纪,巴黎和伦敦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中心。但在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之后,世界文化中心继续西移,美国文化日渐强势,到20世纪中期之后,纽约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中心,硅谷、好莱坞成为现代科技文化和娱乐文化的代表。进入21世纪,伴随着太平洋西岸地区经济兴起,东方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回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迎来了大机遇。如何重塑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是篇大文章,粤港澳大湾区是这篇文章的篇头。  国际一流湾区建设需要塑造世界级文化中心。综观国际一流湾区,无一不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建设既为湾区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湾区建设树立了传播高塔。如纽约大湾区依托联合国、百老汇、林肯艺术表演中心、大都会博物馆,以世界主义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开始赢得国际文化首府的声誉;旧金山大湾区依托嬉皮士文化、近代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以宽容亚文化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创业文化中心;东京大湾区依托日本本土“万世一系”的传统思想和“脱亚入欧”的工业精神相结合,以工匠精神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工业文化创新中心。正是鲜活的文化,赋予湾区人民强烈的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支撑湾区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也必须努力塑造属于自己的、具有全球标志性和区别度的文化特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同根同源的湾区文化基因。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是湾区文化的共同特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别于内地其他地区文化的突出特征。由于地理因素,随着移民的增多和商路的开拓,粤港澳大湾区至少从汉代开始即与海外文化开始密切接触,一直是我国古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地,塑造了粤港澳大湾区人们开放、拼搏、务实,“敢为天下人先”的精神气质。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十三行”的繁盛让粤港澳大湾区很早就有了世界胸襟。郑观应的“商战”理论、康梁的维新思想、卓炯的商品经济思想是广东思想理论的三座高峰,是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脉搏,都在关键时候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粤港澳大湾区是半部中国近代史,整部改革开放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是全国流行和娱乐文化的起源地,迄今也是全国重要的开放和创新文化重镇,香港和澳门的存在也进一步强化了其世界文化属性,具有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中心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基础。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文化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文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具有其他华语地区难以比拟的文化多元景观,完全有能力打造成为文化资源要素的国际配置高地、文化新模式新业态的引领地、现代文化新气象的策源地、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和中国道路海外传播的前沿地。因此,需要发挥大湾区东西方文明交流频繁的优势,充分利用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枢纽以及“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桥头堡,中华文化融入全球文明的生力军,让高度自信的文化自主意识洋溢在南粤大地,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东方文化明珠闪耀全球。  (《南方日报》2019年02月1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 邓江年)  

    会议现场2018新闻大事件摘抄。校方供图





    Powered by 中国灵异事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2013-2025 สล็อต 版权所有